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一切都是看來的?

兩蔣時代,ROC和PROC互不往來,言行稍有不慎便被視為叛徒貳心之舉,許多人得透過第三地如香港或新加坡的報紙去推敲另一方的景況。當年自美返台在履新報告上自言生於深圳的馬英九,固然不可能如蔣經國透過情治系統得知另一邊的政經變化,然而身在民主國度的馬卻可以透過自由媒體的報導得知PROC的新風向。而影響甚鉅的時代週刊正是這樣一個絕佳媒介。

今年適值鄧的開放改革卅週年,中國喉舌推出不少歌誦文章,刊上網路者亦多如牛毛,其中這篇著重於美國肯定鄧之作為的文章,詳細列出了鄧成為時代雜誌封面人物的日期和因由:

"
从1976年1月到1997年去世为止,邓小平共有8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分别是:1976年1月19日、1978年12月25日、1979年 1月1日、1979年2月5日、1983年9月26日、1985年9月23日、1986年1月6日和1997年3月3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两次被评为该刊的“年度风云人物”,即1978年和1985年。
"

若把時代雜誌的鄧專題放入前篇的時間列裡,顯然1978乃至接著1979這段期間是鄧在美國的媒體專題曝光高峰:

1974年 馬英九取得中山獎學金赴美攻讀;

1976年 鄧首次登上時代週刊封面;

1977年 8月15日 馬拿到綠卡;

1977年 8月20日 馬與周美菁結婚;

1978年 5月 20日 蔣經國成為ROC第六任總統;
1978年 8月17日 美中簽訂八一七公報;
1978年12月18日 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 鄧小平在閉幕式上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講話被認為是開放改革政策的定調; 鄧提出[讓一部分城市先富起來],第一個“城市”就是深圳。這是“深圳”第一次為外界所知,此前,如果說起廣東毗鄰香港的這個地方,都會稱做“寶安”。
1978年 12月25日 鄧成為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1979年 1月 1日 鄧第三次次登上時代週刊封面
1979年2月 5日 鄧第四次登上時代週刊封面
1979年 3月 中國將寶安縣改為深圳市;
1979年11月 中國廣東省委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

1980年8月26日 中國第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正式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正式成立深圳經濟特區 ;

1981年 1月16日 女兒馬唯中出生,出生證明則自填出生地為「Shengchun, China」(中國深圳);

當時已拿到美國綠卡但同樣拿中山獎學金的馬,若是去圖書館偷報紙用功期間看到時代雜誌對PROC和鄧小平這般一頭熱,縱使在美的PROC人員不去接觸佈建,以其雙親當年在台後又全家滯港觀望的身教和KMT長期的大中國言教,其對PROC的信心恐怕已遠大對因斷交而看來搖搖欲墜的ROC。

一個人靠雜誌的專題報導而改變認同效忠對象固然荒唐,但更荒唐的是一個人當上一國總統還在「看報後才知道」。當年的蔣經國是開明專制,不看時代雜誌也知道國內外大事,而一手掌握黨政軍的蔣經國更不可能不知當時鄧小平的經濟改革政策,精細如蔣者對深圳此一政策核心的新地名出現在馬的履新報告中,豈有漠視之理? 馬在之後的革實院自傳進一步將出生地含糊到僅剩省份,也明顯和當時連省帶縣的慣例寫法不同,更是欲蓋彌彰。

綜觀馬在蔣經國時期的職務,從英文秘書、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國民黨中央黨部第三副秘書長,便知晚年力擢台籍人士入閣的蔣到1988年1月13日死前對馬始終冷眼相待,直到李登輝上台後,馬才得以在1988年7月從研考會主委一職入閣,開始步上政治康莊大道。相較於李政權時期的扶搖直上,馬日後數度哭謁悼蔣的表演,其情真可以直追邱毅那頂假髮了。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1978 交叉點

李慶安的國籍問題被週刊於今年3月12日披露迄今,即使外交部已收到美方答覆,社會大眾仍無從得知解答。同樣的,自大選以來就傳聞不斷的馬英九出生地乃至國籍,在最近也重起波瀾。一篇公開馬英九綠卡風波涉嫌詐騙的新證據提出的可能答案帶出了更多疑點。


一個人的出生可能僅僅是歷史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但塵埃飄移的痕跡多半隨著歷史大方向而改變。倘若把新證據一文的事件時間和相關的台美中三者歷史捲軸一起攤開重疊,我們或可看到自台美中三方關係關鍵性變動的1978年開始大歷史的震盪如何在一個人的自我認知留下追求安全國籍的斧鑿痕跡,看似無足輕重的深圳隨著鄧小平經濟開放政策一夕成名的同時如何在當時雙方消息隔絕成為出生地變化球的開始,在開放交流後的現在更成了不可說的秘密。


1972年 2月28日 美中簽訂上海公報;


1974年 馬英九取得中山獎學金赴美攻讀;


1977年 8月15日 馬拿到綠卡;

1997年 8月20日 馬與周美菁結婚;


1978年 5月 20日 蔣經國成為ROC第六任總統;

1978年 8月17日 美中簽訂八一七公報;

1978年12月18日 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 鄧小平在閉幕式上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講話被認為是開放改革政策的定調; 鄧提出[讓一部分城市先富起來],第一個“城市”就是深圳。這是“深圳”第一次為外界所知,此前,如果說起廣東毗鄰香港的這個地方,都會稱做“寶安”。


1979年 3月 中國將寶安縣改為深圳市;

1979年 11月 中國廣東省委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


1980年8月26日 中國第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正式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正式成立深圳經濟特區 ;


1981年 1月16日 女兒馬唯中出生,出生證明則自填出生地為「Shengchun, China」(中國深圳);

1981年 3月 深圳市改副省級市

1981年 7月 馬自美返台

1981年11月6日 馬擔任蔣經國秘書,履新報告則稱「出生深圳」;


1982年 4月 馬奉派前往中國國民黨創立的「革命實踐研究院」受訓。自傳稱出生係在「民國三十九年七月十三日生於廣東」;


1997年 1月21日 馬赴港申請出生證明, 馬"看到這份保存了47年依然完好如新的資料,馬英九非常贊嘆:“一家私人醫院,資料保存了近50年沒有變,而且還相當新。這保存的功夫怎麼做得到?” ";


1998年 馬參選台北市市長, 馬在選舉人公報上的出生地為香港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團長自降? 總統秘降?

我國駐美軍事代表團的武官遭降為秘書一事曝光,輿論譁然, 真相被掩蓋在欲言又止的新聞字句後,到底誰是始作俑者?

聯合報先是說:駐美軍事代表團是台美軍事交流重要管道,雖然編制在駐美代表處,但其實是獨立運作,辦公地點也和駐美代表處分開。代表團下設軍事協調組和軍事採購組,軍協組由情報次長室指揮,團長直接督導,設有三軍武官各一名,又稱為小組長;軍購組則是軍備局業管,設參謀若干人,由副團長督導。代表團同時還設有一名監察官,由總政戰局派人出任。 

聯合報: 由於駐美是軍職重要經歷,各軍種的優秀幹部都會主動爭取駐美武官一職,被選上者通常是重點栽培對象,回國後晉升將軍的機會很大。現任空軍副司令王明義和海軍副司令陳永康,都是駐美武官出身。

蘋果的江春男說: 只有在邦交國之間才有武官之設置,台美斷交後,中共千方百計向美方施壓,要拿掉我國武官頭銜。但我方不斷與美溝通,勉強以低調方式保住這個頭銜,直到96年台海飛彈危機台美軍事交流擴大武官編制終於重現天日。 

從以上消息看來,顯然駐美軍事代表團與國防部遠甚於與外交部的關係,這點可從NOWnews報稱[就連國防部副部長張良任今年底赴美時,都還不知情]證之。當藍營軍系立委大作文章後,國防部事後竟作如此解釋在組織架構上,駐美軍事代表團軍事協調組組長下,分別有陸、海、空軍一位上校,過去稱為「小組長」,也就是所謂的「武官」,但因外交體系裡只有組長、秘書的稱謂,為求一致,將「武官」的稱呼改為「秘書」,也就是在內部裡進行稱謂上的調整,對功能的運作沒有任何影響。

這種說辭連香港的明報都騙不過: 駐美「武官」編制已有近百年歷史,自美台有邦交始就設立,台灣是由陸海空三軍各一名上校擔任。由於武官身分具有主權象徵,自1979年中美建交後,台灣在美方壓力下,將「武官」改為「小組長」,但英文名稱仍維持「武官」也一直被視為美台關係友好的重要指標

美國是我國最有力最主要的外交盟友,台海安全議題更是台美關係核心所在,然而我國駐美軍事代表團武官遭降一事不但「三軍司令部」均不知情(見前述聯合報連結一),國防部副部長亦不知情,能讓國內的國防部對駐美軍事代表團的人事處於完全狀況外者,豈是區區奉行休兵的外交部敢介入干涉? 遠在美國華府的軍事職處,又哪裡是不買潛艇的國防部所欲影響? 駐美軍事代表團團長副團長,又如何敢不報國內而擅自更動體系,乃至不惜欺騙赴美訪視的國防部副部長? 

而能同時隱瞞外交和國防,指揮駐美軍事團,又能令相關單位部會低調乃至不惜自圓其說企圖掩耳盜鈴者,除總統外,孰令致之?

如三軍有自奪軍榮的統帥至斯,令國民有自貶國格的總統若此,悲矣!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連任。現形。狼和狽

自從一黨獨大的情勢再度復活於台灣,民進黨試圖把網路作為突破國民黨官媒夾擊的出口,地方如市議員簡余晏,中央如蔡英文,都有個人部落格作為發言管道之一。前者的主動出擊在書籤網站已締造一定聲勢,後者雖被動低調,至少也有與部落客接觸溝通互動

相形之下民進黨內不上不下的立委成員顯然繼續走傳統路線: 動員旗海獲取實體活動(如1025大遊行)能量,在可預見的衝突場合(如晶華酒店)吸引鏡頭; 質詢話題性政策爭取新聞和政論節目曝光。這些立委既非具高度象徵性的政黨主席,必需面臨前朝執政包袱; 亦非地方性的議員,敢衝敢為有助提高知名度; 對這些剛從新選制倖存於國會的立委而言,想在單一選區兩票制的架構下尋求連任,過去那種顧好特定價值基本盤的老方法已不足以保證成功,走溫和路線盡量擴大潛在選民才是務實作法,小選區則意味必須比過去更勤跑基層拉攏選民來確保連任勝算,區域立委尚且如此,靠政黨票上壘的不分區立委就更小心翼翼以求提名排序向前

因此,這些身為本土路線唯一在體制內安全享有權力的現任民進黨籍立委,反而成為目前政局中最為保守的一群。儘管頻繁動員對資源有限的黨根本事倍功半,口頭質詢對岌岌可危的社會是遠水救不了近火,這些立委們寧願當立法院裡的動口君子偶爾出現在遊行舞台車上明志,也不願奮力拼搏阻擋賣台政策以免日後被選舉對手戴上暴力黑帽

體制內的民進黨顧忌選舉成敗而舉步維艱,體制外的社運團體同樣在這波政治潮浪中裹足不前

野草莓學運一開始即摒棄藍綠如今正苦苦堅持時,2004年成立公平正義(泛紫)聯盟的團體們到哪裡去了? 當野草莓學運要求馬劉道歉時,2005年號稱堅持要發展草根民主和打破藍綠壟斷權貴政治的人民火大聯盟為什麼此刻只關注廢除集遊法了? 野草莓學運要求警政國安首長下台時,2004年主張「反操弄、反撕裂、反歧視」的「族群平等行動聯盟」此時何不為上揚唱片事件挺身而出?

拉開這些專在過去政治浪潮高漲時出現的華麗聯盟名單,各工運、婦運、文化乃至社福和少數族群團體各有訴求和路線,當社會享有高度自由時得以高調倡言爭取公民認同和對抗政府黨派,當社會的自由空間遭到壓縮時,這些大聲過去抨擊當道的賢達們卻龜縮木訥,眼睜睜看著公民們被毆打被恐嚇,冷眼者甚至幸災樂禍起來

如果真有時窮節乃見這回事,那麼十一月的人權迫害乃至五月以來的政治亂象,無異是一面照妖鏡,把自命正義的社運團體打出原形。公民們以為民主人權、自由這些普世價值是社會全體共有認同,然而一旦碰到中國這道考題,左派情結的工運就不說民主了,藉外籍配偶議題延續發聲地位的婦運就不提人權了,靠交流吹捧包裝的文藝圈就不談自由了。本以為是替同胞謀福利討公道的諤諤之士,原來是復辟威權和民族極權的自己人

民進黨的立委把連任利益看得比黨的利益還重要,公民社會的社運團體把中國地位擺得比台灣主體還前面,綠色何需敵人? 藍色何需同志!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三角。悶燒。決戰場

十一月尚未結束,今冬略起凜冽,整個社會卻已陷入嚴酷的陰霾。負面經濟消息接二連三傳遍全球,每個國家都奄奄一息,台灣卻像一個悶燒中的壓力鍋,除了沉重外部壓力,更有加劇的內部摩擦,隨時就要爆炸。

台灣的政治空間現在猶如一個三角形: 國民黨和民進黨各佔一點,第三點則是公民社會。

三方的球型端點內各有左右問題: 
國民黨有中國促統和府黨不合的壓力,
民進黨有勢力緊縮和扁案糾結的壓力,
公民社會有經濟衰退和人權倒退的壓力。

三方的左右問題同時被另外兩方所施壓: 
國民黨有中國促統需要面對公民社會的質疑,府黨不合就會遭到民進黨的見縫插針; 
民進黨的勢力緊縮便難以在國會取得成績,扁案糾結的曖昧態度便無法說服社會支持; 
公民社會有經濟衰退得面對國民黨飲鴆止渴的買票誘惑,人權倒退則面臨民進黨的動員收割。

三方內部壓力目前都有增無減: 
擁國家資源和中國幫襯的國民黨顯然最具優勢,卻因府院極度無能讓以逸待勞變成自曝其短; 
民進黨看來可趁機大舉反攻, 偏偏為圖選舉而自縛手腳; 
公民社會似乎民氣可用,無奈力分則弱不足以成事。

從張銘清摔跌到野草莓學運,每當三角形內出現爭議或事件,三方因刺激而彼此施壓,三方圍起來的折衝共識空間愈形縮小,政治態勢益發緊張而難以轉圜。這樣的政治悶燒徒然耗損各方實力,也讓台灣自困愁城而無暇顧及外部國際社會的中國打壓。

要打破政治三角內耗,寄望親中急統的國民黨顯然是請鬼拿藥單,只剩民進黨和公民社會能放手一搏。而議會路線乃政黨天職,企圖爭取保守/溫和中產選票增加選舉勝算的民進黨這方顯難有大開大闔之舉,只剩公民社會有可能以新價值突破僵局。野草莓學運固然帶來清新空氣,卻需要加入足夠火種燃起推動改革的熱情。誰能挖出這關鍵的火種,誰就能燒出政治決戰場,將舊三角餘燼轉為滋養肥料,成為新的政治標竿。

在這不確定的新局出現前,國民黨若再習於丟短期議題(譬如消費券)苟安,民進黨再任憑國共偷渡四項協議的卅天國會審議期而逐步棄守台灣主權,公民社會再無法守住既有的人權基本價值,都在台灣這艘船上的三者不久必將面臨沒特權沒人權更沒財產權的最冷最黑最漫長的絕望冬天。

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讓我們一起祈禱

讓我們一起祈禱
希望八十歲的劉柏煙伯伯能平安脫險
遠離死神的火焰

讓我們一起祈禱
祝願劉伯伯的聲音能被聽見
即使喧囂已企圖模糊湮滅

讓我們一起祈禱
期盼廣場上的悲劇莫再重演
因為1989那場火並不久遠

讓我們一起祈禱
沉痛將令眾人團結
走出迷幻甜蜜的謊言

讓我們一起祈禱
到寧靜的廣場
為一位老人 為一個明天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1106-1 來自和諧社會的協和專案?

君視民如草芥,民視君如寇讎。中國老梗果然最適合描述走中國路線的附庸英主。

匆匆趕到臺大醫院已近正午,還沒出票閘就見到異象:鐵門深鎖的一號二二八公園出口。


明知有大型集會舉辦而反向縮減流量通道的作法,應該是目前最流行的交通管制手段。不過這種手段的實施根據是打哪兒找的啊? 準公安單位大概是被罵執法無據太多次了,這回很體貼的把公文張貼出來讓大家瞧瞧:

原來是中正一分局特別封鎖二二八紀念公園,把民眾掃出公園外是為了以收淨化之效,這種愛護地球維護綠化節能減碳的出發點真是佛心來著,協和專案難道是配合來自和諧社會並受上人感召的上國特使之特別企劃?

連植物都愛護至斯,保護動物當然更積極了。大概是怕公告太多過於吸引民眾注意力,找不到洗手間會學蚯蚓率眾衝撞鐵捲門,準公安們比旅行社的隨車導遊還貼心,守在票閘出口處,討論如何引導民眾認真勤洗手預防腸病毒的積極對策,新砸店打人紮師兄們,實在足感心耶~


北捷公司自從新董事長走馬上任,新人新氣象,果然神武照鏡子,裡外都是人,找到市警局合作,夾道歡迎所有臺大醫院站下車的旅客,氣魄可比北韓大得多,可喜可賀,可口可樂...


(趕人感心的師兄們站久了也是需要休睏一下滴~)


(阿伯曬太陽公安曬警棍)


(歡迎! 歡迎! 我們歡迎你!...)

1106-2 主辦單位

其實1106舉辦遊行的並不是保證沒guts的小英,真正的遊行主辦單位是跛歷史單位

協辦的台北跛歷史分會早在11月4日就載來至少18組拒馬沿著常德街擺放48小時內就派上用場

跛歷史大人拒馬後的人行道好寬敞當初捷運局應該把出口開在那邊才對吧,請有正義感的好市民打1999報告好市長這個交通缺失。感謝台中縣政府配合調度一萬八千名員工扮演無臉人臨時演出費用請找臣刪根處長領取下次演出機會請洽斷尾羽議員。


遊行必備的真正馬路,只有拒馬可以走的路


僅見於首善之區的人樹分流交通設計


跛歷史們正在可愛動物區和拒馬群觀看無脖無尾熊。


跛歷史們在史上最貴常德地下道前準備酌收參觀費用事宜。


不能免俗的主辦單位動員遊覽車照圖。



當然一定要搭配吃便當的動員照啦!

BBC報導:中國向歐巴馬要求台灣

果然最害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驅長與陳雲林在美國大選時同時演出的大戲就是方便中國以其畫面向歐巴馬提出其台灣訴求(例:要求美國不要出售防禦性武器予台灣)。大家檢視一下驅的外交國防政見是否與中國的台灣訴求不謀而合。先將連結與部份文章貼上,待有空時再來分析。

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7712294.stm

China makes Taiwan plea to Obama

Barack Obama , 5th Nov
Barack Obama will take office as the new US president in January

China's government has urged America's new president-elect, Barack Obama, to oppose independence for Taiwan.

A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 said the issue was key to good relations.

The demand comes after Taiwan's President Ma Ying-jeou held a brief but historic meeting with a senior Chinese envoy in the Taiwanese capital, Taipei.

But the meeting was vehemently opposed by thousands of protesters, who object to the closer trade and economic ties agreed in a deal this week.

Taiwan has been ruled separately since the end of the Chinese civil in 1949; the defeated Kuomintang retreated to Taiwan to create a self-governing entity.

But Beijing sees the island as a breakaway province which should be reunified, by force if necessary.

(底下還有,請各位點其上連結入內閱讀)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向人民宣戰的前夕

2008年11月4日風和日麗,台北賓館旁,台北市警察局載來一車車拒馬卸下在人行道上。乾淨的古蹟圍牆內鳥鳴啾啾,白晝的鳥兒們不知道警察們在笑什麼,暗暝的月娘卻知道一首禮讚自然的歌曲被暴力給瘖啞了

2008年11月5日弦月彎彎,台北晶華旁,台中縣警察們一個個手持棍盾矗立在人行道上。豪華的黑頭轎車前大燈熠熠,車後的路燈不知道警察們在凶什麼車旁的蛇籠卻知道一群維護尊嚴的民眾被暴力給圈脅了

社會近日震驚於警察機關執法過當
,提出文明的反制方法訴狀寫好了電話裝好了異議紀錄表記好了人人都知道要帶手機相機攝影機存證自保這是生活在法治社會的平民反應。然而至今仍把依法行政掛在嘴邊當口頭禪打發質疑的政權,難道也是用同樣的規則運作?

人數密集武器完備攻擊主動手段狠毒,追打到底自從陳雲林抵台後如此維持秩序的規格顯然遠遠超過所謂警察維持秩序,幾乎是軍隊執行任務的程度了。若數字週刊所說維安工作乃國家元首親自操盤作為是真的,那麼陳來台後最大規模的1106集會所要面臨的,恐怕不會停留在執法過當,而將是更加軍事化的高度鎮壓

一場沒有子彈
、沒有國際關注、沒有立法司法牽制的戰爭,或許就要由一個上任未滿半年的民選總統發動了。沒有木棍、沒有鎮暴盾、沒有刀片拒馬的人民,只有以各自的肉身面對這場戰爭。汗水、淚水鮮血可能會落在台灣明天的土地上,在這之前請讓我們一起祈禱:這個國家,仍然有和平爭取自由與民主的希望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大法官們 請替未來作準備

馬政權這陣子從行政機關到司法機關的種種違憲行徑,多如牛毛,人民要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 受害者受政府機關打壓若是走一般法律途徑單打獨鬥,曠時費日,更怕被這些機關沆瀣一氣的合作下給逼得投訴無門。在沒有選舉,沒有公投的期間,公民手中僅存的防禦武器,只剩下聲請釋憲。

司法院大法官的網頁有清楚資訊,不耐冗文者建議看動畫

這條漫漫長路的重點:
在何種條件下可聲請解釋憲法?
A:聲請解釋憲法,須具備以下條件:
(1)憲法上所保障之權利,有遭受不法侵害的情形。
(2)經過法定的訴訟程序,並在用盡審級救濟途徑後,取得最終確定終局裁判
如果依法可以上訴而未上訴以致裁判確定,就是沒有用盡審級救濟途徑,也就不可以根據此種裁判提出聲請。
(3)認為確定終局裁判所適用的法律或命令,有牴觸憲法的疑義
具備以上條件,可以書面向司法院聲請解釋憲法。 (參考法條: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第五條第一項第二款及第八條)


聲請解釋憲法的聲請書要如何書寫?
A:聲請解釋憲法應以書面載明下列事項(以A4紙張書寫,直式橫書,即如本Q&A書寫方式):
(1)聲請解釋憲法之目的。
應說明確定終局裁判所適用的某條法律或何項命令,如何牴觸憲法。
(2)法律或命令見解發生歧異之經過及涉及之法律或命令條文。其內容應包含:
Ⅰ.憲法上所保障的權利遭受不法侵害的事實,及涉及的憲法條文。
Ⅱ.所經過的訴訟程序。
Ⅲ.確定終局裁判所適用的法律或命令的名稱及內容。
Ⅳ.有關機關處理本案的主要文件及說明。
(3)聲請解釋憲法的理由,以及聲請人對本案所主張的立場及見解。內容應包含:
Ⅰ.確定終局裁判所適用的法律或命令,發生有牴觸憲法疑義的內容。
Ⅱ.聲請人對於疑義所主張的見解。
Ⅲ.解決疑義必須解釋憲法的理由。
Ⅳ關係文件之名稱及件數。
(參考法條:同法第八條第二項)


最終確定終局裁判所適用的「法律或命令」,範圍包括哪些?
A:「法律」是指經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的法律。「命令」是指中央或地方機關發布的行政命令(如細則、規則、辦法、標準、準則)、要點、注意事項等,行政機關下達的函釋,最高法院或行政法院的判例、決議等。至於聲請人聲請解釋的法律或命令,是否可以作為解釋對象,大法官會分別針對個案,加以認定。


在沒有取得確定終局裁判的情形下,可否一般性的對法律或命令有違憲疑義,聲請大法官解釋?
A:大法官審查的對象是「法律或命令」本身,而且這一「法律或命令」必須是最終之確定終局裁判中所適用的法律或命令。所以在憲法上權利沒有受到侵害,也沒有因具體的訴訟個案,取得最終確定終局裁判的情形下,不可以只因為對法律或命令認為有違憲疑義,就聲請大法官解釋。(參考法條: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第 五條第一項第二款)


已經取得最終之確定終局裁判,但認為法院的裁判不當,可否聲請解釋?
A:聲請人如果只是主張法官在確定終局裁判中,認定事實、適用法令或者是法律見解不當,而沒有具體指出確定終局裁判所適用的哪一項「法令本身」,有如何牴觸憲法的疑義,是不合乎聲請要件的。 (參考法條: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第五條第一項第二款)


釋憲聲請案的處理過程如何?
A:大法官書記處收受民眾聲請書後,先對聲請書的格式作初步審查,對於符合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第八條規定的聲請書,立即分案,送請承辦大法官審查。承 辦大法官審查認為合於同法第五條或第七條規定要件的聲請案,還要經過全體大法官過半數以上同意,才會被受理,循序列入議程等待實體審理,這類案件日後即有可能被作成解釋。承辦大法官審查結果認為不合法定聲請要件的聲請案,在經過全體大法官議決應不受理後,本院即會將不予受理的結果 連同理由函知聲請人。



要釋憲,得先受害,可以說沒有血淚就沒有第一步。公民能做到的自我保護,是盡量以團體組織形式行動,讓進入司法程序的代價藉由眾人之力降到最低。

一黨獨大造成的恐怖後果已隱約浮現,作為國家憲法最後捍衛者的大法官們,請在今日的肅殺險惡下替未來的民主自由作好準備,司法天秤上等待著的,是你們的榮耀與我們的期望。

就為一個陳雲林 竟推翻自由民主!

從陳雲林踏上台灣土地的那一刻起,台灣人就此喪失所有一切公民權利,不僅立刻遭受戒嚴時期的威嚇待遇,更眼睜睜看到中國人正享受著他們在中國沒有而此刻台灣人也沒有的自由權利

中國配偶可以放心安全成群結隊搖彩球穿群服
在北美館附近歡迎陳雲林,台灣女性連三三兩兩走在中山北路上都會被違法逮捕中國一個基金會會長可以享有最高規格通關禮遇,台灣和世界各國旅客卻都得因此改期迴避中國五星旗可以旗海飄揚迎接陳雲林,統治台灣的中華民國國旗卻被當成違禁品沒收銷毀

馬政權的警察機關畫下如此鮮明的雙重標準之依據,不正是PROC和ROC的國家差別嗎? ROC的警察為了維護PROC的人民竟不惜違反ROC法律而攻擊ROC的民眾乃至民意代表,這不正是PROC已成為ROC上級的最佳證明嗎?

一個中國社會團體之一的海協會陳雲林到來就讓台灣回到1987解嚴前的高壓統治,形同廿年來累積的自由民主成果在一天之內被馬政權完全否定,何止於賣台,更是將普世價值出賣給了極權專制

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

還有哪些課?

惡劣政府是強迫民眾快速學習的最佳動力,最近光是2.5ppm三聚氫胺檢出標準,讓社會從化學到毒物檢測乃至歐盟美國食品安全規定都上了一堂課,可謂舉一反三。大概是怕光有理工課程不足以培養人文內涵,藉著江陳會到來,利用法務部對全國民眾放話,提高大家對公民課程的認知。

隸屬行政院的法務部除了是酬庸選副總統和翻案三一九通通失敗之社會賢達所在,真正身分其實是歷史悠久的司法行政部,如果光看組織架構,多半是檢察體系的公務員才會接觸到這個單位,若要根據職責放話,對象也該是檢察機關人員,不會是國家公民。但馬政權向來以復古知名,因此堂堂高檢署檢察長發言路線重溫1979年高雄美麗島事件前夕12月9日[為維持秩序及避免妨礙交通,任何群眾集會將嚴加取締。]之戒嚴風格,真乃跟隨警察機關拒馬蛇籠的識時務俊傑。

重溫公民課和歷史課當然不夠,真正重頭戲是法學緒論,譬如公民團體告檢察長刑法第305條恐嚇罪縱使少有勝算,但勉強有刑法第160、304、325、328這幾條湊合著在街頭體育課和言論藝術課使用,也算扳回一城,若能抬出司法院大法官們針對行政司法鷹犬打壓言論自由的違憲行徑作出隆重釋憲,課程就更充實了

最後,拼經濟的馬政權自不忘留一道數學題供大家小試身手: 若警戒1025大遊行六十萬人動用五千警力,維護陳雲林一人動用七千警力,則海協會此一中國社會團體之代表,約值多少台灣人現身抗議?

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違憲 何必服從!

十二年前,李政權的時代民國85年11月8日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414號理由書闡述言論自由,在於保障意見之自由流通,使人民有取得充分資訊及自我實現之機會,包括政治、學術、宗教及商業言論等,並依其性質而有不同之保護範疇及限制之準則。

現在
,馬政權的時代民國97年10月29日到30日,北市府警局用集會遊行法第11條第四項同一時間、處所、路線已有他人申請並經許可者。」核准藍營但駁回綠營提出的六件包括圓山飯店、凱道等六件集會申請。

因此李政權時代的國民黨可以當全國的國民黨馬政權時代的國民黨只願作台北城的國民黨。

八年前,扁政權的時代民國89年7月7日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509號理由書開宗明義寫著言論自由為人民之基本權利,憲法第十一條有明文保障,國家應給予最大限度之維護,俾其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及監督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功能得以發揮。

現在,馬政權的時代民國97年10月30日,北市長郝龍斌說,北市警未核准民進黨在圓山飯店坡道的遊行申請案,主要是尊重中央對於維安考量,因為距離圓山飯店太近,所以無法核准。

扁政權時代,藍營該有的言論自由絲毫不減;馬政權時代,綠營該有的言論自由絲毫不見。扁可以讓全國不分藍綠享有言論自由而馬只願保障藍營的言論自由。

口口聲聲強調遵憲與行憲比修憲更重要,會嚴守憲法分際的馬英九,為了一個尚且不是正式官銜的海協會會長,為了一場兩個基金會會議就任由同黨同地的北市府以違憲的行政手法徹底剝奪了本國人民的言論自由,日後兩國政府若正式展開條約協議,台灣人民還要被剝奪多少自由? 台灣還要被踐踏多少尊嚴?

馬政權和郝市府的違憲作為正告訴世界
:台灣,正重回國民黨專政獨裁、中國人至上的恐怖時代!

經合會變賣台會?

馬政府任命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為今年台灣派出參加APEC的代表,號稱是歷來最高層級的說法當然是自欺欺人,歷來台灣任命的與會者如張忠謀、彭淮南、李遠哲皆產官學界一時之選,今年竟只派出一個人民團體的榮譽主席當代表,毫無產業經驗或學術成就,更是個被整體民意淘汰兩回的官場失敗者,即使掛個基金會董事長幫忙擦脂抹粉,可能仍將創下最低層級和最差素質紀錄。

與假裝學者來台的張銘清相反,馬政府和媒體拼命抬出「卸任副元首」這個不具任何官方意義的過去式稱呼,企圖替平民連戰穿上代表政府的國王新衣。若卸任副元首可以代表現任政權,民主國家何必透過定期選舉來體現人民意願? 馬政府這番苦心孤詣,除了規避國內正式體制內的監督,更是要替原本只在北京城裡國共兩黨平台的連胡會打造國際舞台,在這種政黨合作的假象下,台灣主體就此消失於國際,恐怕只剩國共發表聯合聲明的死路一條留給名存實亡的ROC走。

打著ROC旗號的馬政權大概不敢直接換上PROC招牌來扛下賣國這個罪名,想找一個過氣阿舍接下這件髒活,阿舍興許仗著有中國當靠山意欲再起政治高峰,各懷鬼胎的懦夫和阿斗要在APEC演一齣我愛中國的三角戲碼,競相拿台灣當嫁妝,國台辦和解放軍可以輕鬆矣!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連民間身份都是假的

現任海協會副會長的張銘清在台南孔廟遇到抗議包圍而跌撲在地,電子新聞大多專注於衝突片斷並簡化成「陳雲林來台前奏」,對認識「張銘清來台」這個簡單事實毫無幫助,要不淪為人云亦云的傻子,就得像推理辦案一樣從最基礎的事實和角色下手。

海協會副會長是張銘清此行敏感的關鍵,因此這回以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這個身份受主辦第八屆兩岸傳播媒體學術研討會的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邀請前來進行學術交流題目:「兩岸新聞交流與展望」。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本身即非一般新聞傳播學院,張銘清在其上任致詞裡清楚點出廈大聞傳的特殊角色:「1993年,我到国务院台办工作。由于厦门特殊的对台工作的区位优势,厦大也成为我时常到的学校。...厦大有其他大学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侨、台、特、海”的区位优势。...从厦大学科建设和结构看,厦大台研院应是全国成立最早、实力最强的台湾研究机构。而人文学院也是把台湾作为研究的重点,参加过全国一些重大的涉台研究和出版工作。...」可見廈大原就是專門研究台灣的中國官用情資智庫,即使職銜冠上大學名義也還是國家任務編組。

至於邀請張銘清來台的活動主辦單位「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則是標榜「唯一培養音像藝術行政管理人才與音像資料維護與保存人才的研究所」。至於何以要主辦一個和藝術無關的研討會,又邀請一個素有竄改造假音像資料惡習的極權底下專司恫嚇本國的官員來作學術交流,也令人費解。

然而最匪夷所思的莫過於國民黨政權的反應:受南藝大而非馬政府邀請來的民間人士張銘清半天之內得以迅速完成治療、提告、受訪、參觀等等活動,理應是公正第三方的政府卻積極介入,更把處理層級拉高到了檢察單位主動偵辦、內政警署主動保護、12小時內撤換台南市警察局長等近乎求饒討好的特殊待遇,平民張銘清一瞬間恢復準官方海協會副會長的身分享受特權。對照之前來台的各國平民,無論是來賺錢的明星或打官司的親人,甚至是他國卸任元首,莫不靠著自請或主辦單位聘的保鑣、律師、經紀人來維護安全或權益,何曾見過台灣政府主動出面代勞? 即便是中國官員來台,若無公務辦理而來台觀光,便是普通觀光客,台灣政府焉可為一介觀光客而自廢民主社會人人平等的原則?

由此可知,張銘清此行所謂的民間身分根本是掩人耳目的假面具,一遇挑戰,立刻被驚慌失措的國民黨太監政權慌亂的護主手腳所戳破,露出中國高官獨享特權的真面目。中國來的假奶粉黑心貨已經讓台灣諸多產業蒙受經濟損失,中國來的假平民黑心官讓台灣的民主平等遭到玷汙,顯然更黑一籌!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反分裂法才是馬藥?

若將馬政府上台後的急速親中作為一一攤開,再對照2005年三月中國人大通過的反分裂法,中國政權由海基會轉交給馬政府的CEPA糖衣下所包裹的核心似呼之欲出:


反分裂法第六條 國家採取下列措施,維護台灣海峽地區和平穩定,發展兩岸關系:

(一)鼓勵和推動兩岸人員往來,增進了解,增強互信﹔<---> 0718開放陸客來台

(二)鼓勵和推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直接通郵通航通商,密切兩岸經濟關系,互利互惠﹔<---> 0717放寬對中投資上限

(三)鼓勵和推動兩岸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 <---> 0922將開放陸生0710將開放12吋晶圓1001兩岸互證

(四)鼓勵和推動兩岸共同打擊犯罪﹔

(五)鼓勵和推動有利於維護台灣海峽地區和平穩定、發展兩岸關系的其他活動


第七條 國家主張通過台灣海峽兩岸平等的協商和談判,實現和平統一。協商和談判可以有步驟、分階段進行,方式可以靈活多樣。

台灣海峽兩岸可以就下列事項進行協商和談判:

(一)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 0520外交休兵

(二)發展兩岸關系的規劃﹔ <---> 0904兩岸非國與國關係

(三)和平統一的步驟和安排﹔

(四)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

(五)台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地位相適應的活動空間﹔

(六)與實現和平統一有關的其他任何問題。


反分裂法第六條和第七條果真是馬政府內政與外交的治國藥方則漏看反分裂法,便無法認清馬政府的施政目標,更無法理解面對國內不滿高張的同時,馬政府何以繼續堅持既有路線。迎合幾個人的獨裁政權當然比爭取幾百萬人的選票要來得輕鬆容易,事成後獲得的保障利益毋需面對監督,即使民意質疑其作為 違反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也莫可奈何,這等投入少報酬大的政治投機,讓地區特首一職顯得比國家元首更有吸引力。國慶在即,面對PROC的反分裂法反客為主,ROC還有幾個生日能過?

若CEPA只是糖衣

中國的黑心毒奶粉事件逐漸降溫之際,又傳中國海協會會長的陳雲林和保育動物大貓熊即將來台消息。來自中國的人物和動物各有陸委會主委和海基會董事長出面作來台保證,堪稱馬政府繼三聚氫胺2.5 ppm香港特區版檢出標準後又一親中表現。當體制內的陸委會幾淪為馬政府的事後橡皮圖章時,體制外的海基會這個財團法人就成為觀察馬政府兩岸政策的事前風向球。從抽象的中國政治意向到實際的馬政府作為之間,海基會扮演了這兩國政府避開台灣民意監督介入的白手套角色。


CEPA為例,九月初國台辦拋出這個議題,陸委會還在未置可否,九月中旬的海基會就提出內容平等互惠的簽署條件,即使幾天後爆發毒奶粉事件,海基會仍在十月初進一步提出了CEPA的具體內容,對照海基會接受政府捐贈基金並受政府委託執行業務的定位,不禁叫人懷疑海基會所稱的政府是否已從ROC政府改為PROC政府。


然而CEPA畢竟是在WTO規範下會員之間的某種自由貿易協定,其根據來自複雜的國際協定與條約,向來把台灣當作內政事務處理的中國,只可能拿CEPA作為混淆國際視聽的手段,責令馬政府畫成繼三通和陸客來台後又一經濟大餅,絕非對台的中心政策。若CEPA只是中國交付海基會轉給馬政府的工具,那麼馬政府使用這個工具的準則是什麼?

2008年6月22日 星期日

從天皇到馬皇

1875年,明治六年,日本政府頒布日本史上取締反政府言論最嚴厲的「新聞紙條例」,其中「讒謗律八條」規定,對天皇、皇族、官吏、平常百姓之不敬罪、官吏侮辱罪、一般名譽毀損罪之違反的發行人或寫稿者,直接判徒刑處罪。

1895年,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總督府延用日本內地之「新聞紙條例」,並未以「六三法案」對台灣之言論管束訂立新法。

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日本公布憲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日本臣民在法律範圍內有言論、著作、印行、集會、結社之自由」,因而修改撲殺言論及出版自由的「新聞紙條例」。

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日本帝國議會通過廢除「新聞紙條例」,正式公布「新聞紙法」。

1917年,大正六年,台灣總督府頒布「台灣新聞紙法令」,內容與日本本土於1909年廢除「新聞紙條例」後所公布的「新聞紙法」幾乎完全相同。

2008年,X皇元年,在借調至教育部擔任主任秘書期間,於公開場合,批評現任總統馬英九之父馬鶴凌與其乾女兒的關係為「x女兒」的政大公行系助理教授張國榮,在2008三月總統大選結束,馬英九總統於五月二十日上任之後,被政大校評會以「言行不檢、嚴重影響校譽」為由,決議不予續聘,並將於六月27日前報請教育部核准後執行。


(謎之音:不曉得政大校評會裡,決定不續聘張的那些委員們,因為這樣的決議而被外界認為政大是白色恐怖集團治校時,這樣對政大校譽的毀損,誰又可以決定他們的不續聘捏?或者他們不認為這種決議不是毀損校譽,叫「立威」?)


2004
年,時為親民黨立委,現返政大財政金融系教學的李桐豪於立法院法制委員會出席時,要求委員會決議「全國老百姓碰到陳水扁就可以槍殺他」。對此鼓吹暴力與殺戮民選總統的言論,政治大學續聘。


去殖民,廢封建,建民主。走過一世紀又一十三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008年6月17日 星期二

大丈夫與小流氓

當年名列黑名單無法回國而被迫拿日本居留權的許世楷,在台灣民主化這幾年,為國家爭取到最具體的外交利益,困頓時能守,騰達時有為,堪稱大丈夫。相形之下,馬政權上任即將滿月,從失信調漲油價到縱容綠卡閣員,處處顯示自滿和輕率,一旦遇到國際層級的外交事務,不知平衡,既無法為台灣向中國爭取平等,更在聯合號事件中包庇犯法業者,讓台灣不到卅天內淪為跪求人民幣的乞丐和倒打朋友一耙的無賴,徹底重現國民黨當年被趕出中國前夕的敗壞無能。因此,馬政權在記者會上對釣魚台議題強硬,對海協會議題軟弱,只是外強中乾的小流氓陣勢,真正危機不在國外,而是國內那一票藉著狐假虎威,架著馬政權上膛,趁機向其他勢力表態的假鷹派

有人以為馬政權出於自利,不會放棄總統高位,和這些假鷹派相爭區區地方特首。這個主張固然有理,然而當馬總統願在官方場合以平民身份的「先生」和他國官員相稱時,這個總統就已淪為一個不敢維護尊嚴的懦夫,而懦夫對於行使權力,是毫無認識與擔當可言的。因此口口聲聲說遵照憲法的馬政權,錯亂到讓三軍統帥的總統下鄉勘災,讓主持內政的閣揆宣戰和召回使節,還要立法院長提醒行政機關與他國談判的結果,必需經過立法機關決議。這些對憲法基本精神毫無所知才會出現的亂七八糟,更加證明:讓只顧虛名不敢負責的懦夫享有最高權力,是一個民主國家能鬧的最大笑話

馬政權如果要拒當懦夫,重建威信,應儘快放棄毫無建樹的漁船紛爭,認清現實,專注於兩岸三通後即將帶來的各項國內外衝擊,在三通影響下站穩腳步,甩開中國日益緊收的軟硬陷阱,馬政權才能使總統一職脫離國民黨政治鬥爭裡的地區特首化暗流,成為真正自主並左右大局的國家領袖。

2008年6月9日 星期一

為綠卡官員修國籍法? 削足適履的蘋論

蘋論近日替綠卡內閣辯護聲稱為爭取全球專精傑出人才可將國籍法修改內閣職位則依國家安全相關程度而有不同的國籍要求標準。

蘋論主張任用官員一如跨國人才流通宜修法以納因個人成就斐然而有他國身份者。實際上全球化企業面對不同市場都要以在地化因應繫一國龐雜政務所在的內閣官員焉能僅因定義含糊的外國成就而取之? 藉由所謂全球人才流通的堂皇掩飾蘋論在此偷渡了綠卡閣員風波的關鍵: 目前有雙重國民身份者皆是假藉職務或個人之便而非具備傑出成就來獲取其他準國籍。即使為這些綠卡官員量身修法承認雙重身份這些人也只是準外國庸才和台灣特權鬼才這種毫無「外國成就斐然」實力的畸形組合。

再者且不論此款僅因少數人三心兩意就輕率修改法律的權宜作法是否恰當尋常民間企業與僱員之間尚且有保密約定乃至旋轉門條款以確保企業利益的職業倫理要求牽涉國家事務和公共事務的政府竟容許自身官員同時負有履行向他國政府報稅、登記兵役等國民責任則兩國義務履行順位孰先孰後任其個人選擇豈是合於整體利益的作法? 最重要者, 人民授權政府以信任約定為基礎, 雙重身份官員卻高踞可不計後果隨時背信毀約的優勢地位, 此作為早已悖離現代國家政治倫理之根本, 蘋論企圖把綠卡議題漂白成人力資源問題反誣指質疑輿論是激情民粹力求開脫執政黨綠卡內閣的政治責任恐怕才是汎政治化的墮落開始。

向來以市井小民傳聲筒自居的蘋果日報這回在綠卡閣員風波上算是成功地為當權者扮一次鳴鑼開道的馬前卒了!

2008年3月9日 星期日

還有下一次嗎?

百年不敢料,一墜那復取!
飽聞經瞿塘,足見度大庾。
終身歷艱險,恐懼從此數!

-- [龍門閣] 唐 杜甫


還有下一次嗎?

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很可能是台灣社會中唯一能夠激起眾多公民檢驗主要政黨的時刻,也唯有在大選前夕的電視公開辯論,能稍微擺脫惡質媒體壟斷,直接審視候選人及其政黨。而在最近幾場公開辯論裡越辯越明的,既不是過去八年執政黨的無能,也不是現在兩位候選人的勝任與否,而是中國國民黨這個復辟集團的最後一搏。

凡攻防問題出現「兩岸」,這個過去黨國不分的復辟集團就故技重施:在看似極端維護「華民國」名分的同時,它卻任意以的身分取代了國家,在毫無民意授權下,先和對岸的「華人民共和國」逕行協商,而被拿來當作籌碼的,卻是中字底下毫無表述機會的台灣。一旦台灣正式被交易出去,箝制言論惡名昭彰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豈能容許有反對的聲音出現?向來否定公投直接民意基礎的國民黨,一旦掌握立法和行政兩大權力,屆時收拾、抹黑、漠視各種異議都嫌來不及了,哪裡能容忍多元價值的質疑挑戰?屆時聯盟學者不用裝清高兩邊要求道德,工運婦運不用裝正義兩邊都罵剝削歧視,環保團體不用裝公平兩邊都嫌見錢眼開,因為在一言堂的小警總氛圍內,這些主張和批判連進入公民討論的機會都沒有,早就無聲無息消失在明哲保身的沉默恐懼裡。


即使是騎牆派,也需要有遊走的言論空間以分一杯殘羹,如今復辟集團在新選區制的立委選舉大獲全勝,恭謹守禮的對象只剩對岸的協商者,視台灣如草芥的傲慢心態所踐踏的對象,從原住民迅速擴張到官員、立委,囂張至此,何需第三者助陣?現在從無黨聯盟到陳文茜許信良之流,哪個不是體會到現在一黨獨大後被當作免洗餐具扔棄的悽涼滋味!這些叫得出名號的人尚且知道兔死狐悲,想用選票支持復辟集團的小人物選民,從軍公教到上班族,難道不需懷疑在開放中國學歷後自己是否就是下一個失業者?從農民到勞工,難道不必擔心在中國黑心貨和資金炒作的來襲下,是否還能糊口維生?


萬年國代雖然被掃進歷史灰燼,但國民黨靠著偶像崇拜和媒體包裝而捲土重來,以種種藉口否定了人民表達直接意願的公投。身為民主社會的公民,我們沒有任何藉口可以推卸手中那張選票帶來的責任。台灣的民主再沒有其他時刻如此刻岌岌可危:國民黨多一票支持,專制黑手就離你我的自由近一尺。看看圖博的血淋淋教訓吧,達賴喇嘛釋放再多的溫和善意,擋不了中國解放軍坦克開進拉薩城!連主辦奧運的體面榮譽,都壓不下中國政權的野蠻無恥。和中國密謀已久的國民黨復辟一旦成功再起,台灣還有下一次投票選總統的機會嗎?

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黄加藍就是綠

你們把希望給了惡人,你們用恐懼刺激了好人。你們從法庭上驅逐了信譽,你們從這個國家驅逐了尊嚴。
--西塞羅,[論土地法案],第一篇第八章


綠黨過不了5%的原因


綠黨生存空間其實不是不存在,套個已褪流行的名詞來說,藍海大餅正等在空盪大路上。

從選舉策略來說,台聯針對綠色市場裡厭惡政黨綁架並關注民主、環保、人權的選民開出非常具吸引力的不分區名單,來爭取政黨票;而藍色市場的類似區塊呢? 厭惡大黨者若不願選擇打著僵硬意識型態的新黨而又想表達社會意識的要求,除了綠黨,還有誰能提供?


"
自喻為超越籃綠,台灣知識與文化改革菁英的一群人,無法面對社會提出清晰可辯 的對話位置,卻要把自己的名字在選舉中,以市場邏輯來做為品牌保證操作背書。 既非綠黨成員,也不提出任何意見,在這場選舉中不過就是像你我一樣的選民們, 卻在選舉前幾天在政黨後掛上自己的名字,便要同為選民的你我,支持他們所支持 的政黨,自認為自己的social status跟brand name在政治決定中大於一般選民的思考 與選擇。

哈伯馬斯的理想與葛蘭西的痛苦用布希亞的方法與消費文化的邏輯來作答,真是省 時省力又有創意。

在「擺脫藍綠」口號下的這個「師資陣容浩大」的連署,訴諸選民的不是參與,卻 是高姿態的要求跟隨。深藏在聲聲改革與良心道德的自譽,是最深層的階級意識與 階級迷信。
" (官九郎,黑米討論。)

若綠黨願走出上述這個七一五學者光環迷思並好好審視潛在選民,就該反問自己:它敢於推出區域候選人的行政區究竟是哪種選民居多?以綠黨主戰場台北市為例, 從文山區到內湖區,從信義區到士林區,都是中產階級高度密集的藍色區塊,正聚集了大群比底層有能力選擇環保生活、比上層願意付出心力,肯關注環境議題但不 願涉及國族爭論的被迫綁架/冷漠之藍色中產階級;而台北市之外的區域亦有其能著力處,譬如飽受新莊居民詬病的交通和空氣品質正是綠黨的拿手題材,即使是基 隆市和花蓮縣,應當也各有鄙夷惡質選風和想保留好山好水而反對蘇花高的藍色選民吧。

結果綠黨不但沒去爭取這些區域中的潛在支持,反而和訴求關心底層的紅色火盟結合,自己最佳價值的綠色環保被稀釋,火線焦點的公投議題拿政黨票打迷糊仗,最後捧著被重複使用到毫無公信力可言的推薦名單當寶,這種花到近乎色盲的行徑看在藍色選民眼裡,也只好含淚選黄旗新黨。

綠黨選前痛言力排的棄保效應,不是別人,正是綠黨自己挖的大洞。


選民檢驗果然犀利,即使和綠黨合作的火盟打著世代正義和社會公義的政見,這個號稱要超越藍綠的組合,仍被看破高姿態的要求跟隨背後的階級意識與階級迷信。(所謂「環保無階級差別」之說在這個綠火結盟中因此顯得更加諷刺。)


內湖南港的選民有幸見識到火盟現身市場拜票,大台北其他地區的選民呢?北投士林選民見過綠黨候選人如何推銷溫室氣體減量的政見嗎?信義松山選民碰過綠黨候選 人介紹綠色經濟嗎?文山區選民可曾遇過綠黨候選人說明公費選舉制度?新莊選民聽過綠黨候選人的單車通勤政見嗎?樹林鶯歌選民聽過綠黨候選人對環境基本法的堅持理由嗎?

以上選區幅員最小、人口最密集的大台北,支持者尚有沒在一般管道事先看到綠黨理念的困擾,雲林海線、花蓮縣、嘉義市、基隆市這些上網習慣不比台北的地區,知道綠黨完整政見的選民更是屈指可數吧。那些不上網/無法上網/不會上網的選民,要怎麼認識重心放在網路宣傳的綠黨?


無法有足夠人力跑基層接觸選民,可能是綠黨或其「菁英」候選人罩門所在,區域選舉既然倍加困難,新制下的政黨票因此成為小黨突破重圍的必爭所在,而政黨形象電視廣告,顯然是小黨在最短時間爭取最多選民注意的最佳機會。


台聯和綠黨同樣有兩支形象廣告,台聯的毛巾阿勇在39秒內就把成績(推動中國進口毛巾5年反傾銷稅)和政見(捍衛本土產業=政見公報上的反傾銷+在地生產)作了簡單連結,強化既有本土色彩,對於關心經濟的選民來說更具說服力。

綠黨50秒的愛鄉土篇, 影像質感非常好,吸引目光上絕不輸其他政黨的廣告,更符合綠黨的環境保護特質,但進一步爭取選民認同時,七秒內跑完的九行細字卻完全無法達到宣傳效果,觀 看者只留下「很漂亮」的視覺印象,前面努力展現的美麗家園生態和片尾說的國外綠黨成功表現之間,究竟有何關係,綠黨並沒有說好箇中關鍵,吸票力當然大打折扣。

政黨拍廣告自有其訴求對象,台聯用毛巾和茶葉作引子,看中的是本土基層民眾。綠黨廣告訴求的觀眾是誰呢?不拿「14位候選人合計投身社運超過150年」或「幾十年的社會運動成果」這些所謂成績爭取關懷自身鄉土的選民肯定,改以抽象的國外綠黨成績作推銷,這種外國比本土有吸引力的策略,訴求觀眾除了藍色都會中產階級,還有誰更吃這套?


經由區域提名策略到政黨廣告這兩項檢視,綠黨潛在選民特徵逐漸浮現,實際得票結果又是如何?


綠黨拿到58473張政黨票,得票率為0.5978%的結果中,推出多位區域候選人且票數皆破萬的台北縣市就佔了40.49%的23675票。

其次的各縣市得票數為遽降至三千票範圍的桃園縣(3668)、高雄市(3350)、台中縣(3208),這三個沒有綠黨區域候選人的地方得票共10226,佔得票數17.49%。

再其次的兩千票範圍的台中市(2741)、彰化縣(2694)、高雄縣(2264)、台南縣(2086)合計共9785票,佔得票數16.73%,也都是未推出區域候選人。

一 千票範圍的台南市(1809)、屏東縣(1714)、雲林縣(1530)、新竹市(1206)、花蓮縣(1123)、嘉義縣(1060)、基隆市 (1053)、新竹縣(1027)、宜蘭縣(1014),共計11536票,佔得票數19.73%,雲林縣和花蓮縣和基隆市各有一區域候選人。

未達一千票的南投縣(919)、嘉義市(902)、苗栗縣(864)、台東縣(304)、澎湖縣(177)、金門縣(77)、 連江縣(8),共計3251票,佔得票數5.56%,嘉義市有一區域候選人。

可以說,台北縣市是綠黨票倉,三大都會縣市得票數過半,都會顯然是綠黨的選民苗圃。

再從全國性分布和得票率的圖示來看:除了有重大環保議題的蘭嶼、台西、花蓮等地得票率能達1%以上,一般區域的得票率大多在0.4~0.6%之間,0.6~1%這個得票率區域的分佈仍多集中在台北縣市。

得票結果告訴綠黨一個事實:如果要爭取政黨票,有限資源集中在台北縣市和有重大環保議題的地方是最具希望的作法,而台北縣市以外的區域,即使候選人真有活動,也不見得能反應到政黨票上。綠黨這次的提名策略顯然亦是如此。

為什麼方向對了,結果卻不如預期?

在內,虛名推薦不踏實、主要區域的候選人不積極、政黨廣告不清楚、聯盟夥伴不有力(選後則裝成第三方假檢討真諉過);在外,主要票源所在的台北縣市,綠黨面臨的主要競爭對手是這次小黨群中表現最好的新黨

高舉正藍旗號的新黨只有孫文都可以拿下藍色選民3.95%政黨票,訴求價值比新黨廣、潛在地盤比新黨大的綠黨<,當然有機會超過5%門檻,只要綠黨誠實面對自己藍色本質的話!

後鑑之前

守望的啊黑夜還有多久才過去

黎明將臨黑夜仍在! 如果想再問些什麼,回頭再來吧
-- [以賽亞書] 21章 11-12節


這次的失敗離下次的成功有多遠?


泛綠政黨在這次立委選舉結果的不如預期,輿論多半以選舉策略錯誤、中間選民的冷漠、甚至知名政治人物魅力衰退作為解釋。然而隱藏在選舉分析後面,泛綠選民應當憂心:當民間運動取得相當成績,言論市場也逐漸拓展出一塊塊疆土時,何以這次國會選舉無法體現這些進展?剖析這回選舉的主張及策略,即可發現泛綠政黨延續了總統大選的統獨主軸,以國族意識作訴求,卻缺乏具體政策讓選民認同。以國旗黨旗等國家象徵符號作靶時,泛綠對情感認同的訴求更超過了對理性政策的要求,和那些緬懷威權時代的泛藍的差別僅是口號不同。徒有新國家的願景,規劃卻白卷一張,泛綠在建立新主體意識上的空洞表現,在國會選舉上徹底嚐到苦果。

泛綠的停滯與空洞,不僅表現在現實世界裡的國會投票結果,從民間輿論蓬勃聚集的新興網路社會,亦可窺見端倪。 放眼既有網路論壇,選前焦點幾乎全是擁護或反對特定人物的一體兩面,政策討論少之又少;選後對失利的討論多半集中於選舉策略運用的範疇,缺乏對社會大局的分析。前者並未脫離威權時期以人物為主的舊思維,後者仍嘗試以舊行為模式去釐清已改變的社會新局。連新領域的網路論壇都囿於如此舊思維舊行動的窠臼,對掌握較少傳統媒體資源的泛綠來說,這種僵化才是最大危機所在:與對手作戰的同時,被對手同化而不自知。在抨擊泛藍作為時,容易重蹈泛藍覆轍,甚至出現彼此惡鬥。

無法在新領域致力於新意識的建立,甚至因循舊思維舊行為而重現過往宰制言論的惡性循環,也出現在網路論壇的管理中。種種解嚴前國民黨政權對付異議份子的手法,包括阻止出聲、製造輿論圍剿、歪曲個人言論和意志,一一出現在眼前以新媒體自居的網路論壇,在在證實了與泛藍同化後,威權陰影離我們是多麼貼近的可怕,即使網路也無可倖免。

實體選舉沒有成功,虛擬網路沒有擺脫威權手段,今天的泛綠要挑戰的對手不是泛藍,而是因循苟且的自己。正因為新主體意識淪為口號,泛綠選民必須面對一次重大挫敗;正因為舊思維習慣依然同在,網友無法躲過一場場國民黨式的文字獄。失敗,不是在一個週六晚上的開票才定案,而是早在原地踏步的同時,深深 埋種於自掘墳墓的腳印裡了。這次的失敗離下次的成功有多遠?只有願意痛定思痛,願意將思維汰舊換新,願意建立新台灣主體的人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