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一切都是看來的?

兩蔣時代,ROC和PROC互不往來,言行稍有不慎便被視為叛徒貳心之舉,許多人得透過第三地如香港或新加坡的報紙去推敲另一方的景況。當年自美返台在履新報告上自言生於深圳的馬英九,固然不可能如蔣經國透過情治系統得知另一邊的政經變化,然而身在民主國度的馬卻可以透過自由媒體的報導得知PROC的新風向。而影響甚鉅的時代週刊正是這樣一個絕佳媒介。

今年適值鄧的開放改革卅週年,中國喉舌推出不少歌誦文章,刊上網路者亦多如牛毛,其中這篇著重於美國肯定鄧之作為的文章,詳細列出了鄧成為時代雜誌封面人物的日期和因由:

"
从1976年1月到1997年去世为止,邓小平共有8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分别是:1976年1月19日、1978年12月25日、1979年 1月1日、1979年2月5日、1983年9月26日、1985年9月23日、1986年1月6日和1997年3月3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两次被评为该刊的“年度风云人物”,即1978年和1985年。
"

若把時代雜誌的鄧專題放入前篇的時間列裡,顯然1978乃至接著1979這段期間是鄧在美國的媒體專題曝光高峰:

1974年 馬英九取得中山獎學金赴美攻讀;

1976年 鄧首次登上時代週刊封面;

1977年 8月15日 馬拿到綠卡;

1977年 8月20日 馬與周美菁結婚;

1978年 5月 20日 蔣經國成為ROC第六任總統;
1978年 8月17日 美中簽訂八一七公報;
1978年12月18日 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 鄧小平在閉幕式上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講話被認為是開放改革政策的定調; 鄧提出[讓一部分城市先富起來],第一個“城市”就是深圳。這是“深圳”第一次為外界所知,此前,如果說起廣東毗鄰香港的這個地方,都會稱做“寶安”。
1978年 12月25日 鄧成為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1979年 1月 1日 鄧第三次次登上時代週刊封面
1979年2月 5日 鄧第四次登上時代週刊封面
1979年 3月 中國將寶安縣改為深圳市;
1979年11月 中國廣東省委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

1980年8月26日 中國第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正式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正式成立深圳經濟特區 ;

1981年 1月16日 女兒馬唯中出生,出生證明則自填出生地為「Shengchun, China」(中國深圳);

當時已拿到美國綠卡但同樣拿中山獎學金的馬,若是去圖書館偷報紙用功期間看到時代雜誌對PROC和鄧小平這般一頭熱,縱使在美的PROC人員不去接觸佈建,以其雙親當年在台後又全家滯港觀望的身教和KMT長期的大中國言教,其對PROC的信心恐怕已遠大對因斷交而看來搖搖欲墜的ROC。

一個人靠雜誌的專題報導而改變認同效忠對象固然荒唐,但更荒唐的是一個人當上一國總統還在「看報後才知道」。當年的蔣經國是開明專制,不看時代雜誌也知道國內外大事,而一手掌握黨政軍的蔣經國更不可能不知當時鄧小平的經濟改革政策,精細如蔣者對深圳此一政策核心的新地名出現在馬的履新報告中,豈有漠視之理? 馬在之後的革實院自傳進一步將出生地含糊到僅剩省份,也明顯和當時連省帶縣的慣例寫法不同,更是欲蓋彌彰。

綜觀馬在蔣經國時期的職務,從英文秘書、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國民黨中央黨部第三副秘書長,便知晚年力擢台籍人士入閣的蔣到1988年1月13日死前對馬始終冷眼相待,直到李登輝上台後,馬才得以在1988年7月從研考會主委一職入閣,開始步上政治康莊大道。相較於李政權時期的扶搖直上,馬日後數度哭謁悼蔣的表演,其情真可以直追邱毅那頂假髮了。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1978 交叉點

李慶安的國籍問題被週刊於今年3月12日披露迄今,即使外交部已收到美方答覆,社會大眾仍無從得知解答。同樣的,自大選以來就傳聞不斷的馬英九出生地乃至國籍,在最近也重起波瀾。一篇公開馬英九綠卡風波涉嫌詐騙的新證據提出的可能答案帶出了更多疑點。


一個人的出生可能僅僅是歷史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但塵埃飄移的痕跡多半隨著歷史大方向而改變。倘若把新證據一文的事件時間和相關的台美中三者歷史捲軸一起攤開重疊,我們或可看到自台美中三方關係關鍵性變動的1978年開始大歷史的震盪如何在一個人的自我認知留下追求安全國籍的斧鑿痕跡,看似無足輕重的深圳隨著鄧小平經濟開放政策一夕成名的同時如何在當時雙方消息隔絕成為出生地變化球的開始,在開放交流後的現在更成了不可說的秘密。


1972年 2月28日 美中簽訂上海公報;


1974年 馬英九取得中山獎學金赴美攻讀;


1977年 8月15日 馬拿到綠卡;

1997年 8月20日 馬與周美菁結婚;


1978年 5月 20日 蔣經國成為ROC第六任總統;

1978年 8月17日 美中簽訂八一七公報;

1978年12月18日 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 鄧小平在閉幕式上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講話被認為是開放改革政策的定調; 鄧提出[讓一部分城市先富起來],第一個“城市”就是深圳。這是“深圳”第一次為外界所知,此前,如果說起廣東毗鄰香港的這個地方,都會稱做“寶安”。


1979年 3月 中國將寶安縣改為深圳市;

1979年 11月 中國廣東省委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


1980年8月26日 中國第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正式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正式成立深圳經濟特區 ;


1981年 1月16日 女兒馬唯中出生,出生證明則自填出生地為「Shengchun, China」(中國深圳);

1981年 3月 深圳市改副省級市

1981年 7月 馬自美返台

1981年11月6日 馬擔任蔣經國秘書,履新報告則稱「出生深圳」;


1982年 4月 馬奉派前往中國國民黨創立的「革命實踐研究院」受訓。自傳稱出生係在「民國三十九年七月十三日生於廣東」;


1997年 1月21日 馬赴港申請出生證明, 馬"看到這份保存了47年依然完好如新的資料,馬英九非常贊嘆:“一家私人醫院,資料保存了近50年沒有變,而且還相當新。這保存的功夫怎麼做得到?” ";


1998年 馬參選台北市市長, 馬在選舉人公報上的出生地為香港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團長自降? 總統秘降?

我國駐美軍事代表團的武官遭降為秘書一事曝光,輿論譁然, 真相被掩蓋在欲言又止的新聞字句後,到底誰是始作俑者?

聯合報先是說:駐美軍事代表團是台美軍事交流重要管道,雖然編制在駐美代表處,但其實是獨立運作,辦公地點也和駐美代表處分開。代表團下設軍事協調組和軍事採購組,軍協組由情報次長室指揮,團長直接督導,設有三軍武官各一名,又稱為小組長;軍購組則是軍備局業管,設參謀若干人,由副團長督導。代表團同時還設有一名監察官,由總政戰局派人出任。 

聯合報: 由於駐美是軍職重要經歷,各軍種的優秀幹部都會主動爭取駐美武官一職,被選上者通常是重點栽培對象,回國後晉升將軍的機會很大。現任空軍副司令王明義和海軍副司令陳永康,都是駐美武官出身。

蘋果的江春男說: 只有在邦交國之間才有武官之設置,台美斷交後,中共千方百計向美方施壓,要拿掉我國武官頭銜。但我方不斷與美溝通,勉強以低調方式保住這個頭銜,直到96年台海飛彈危機台美軍事交流擴大武官編制終於重現天日。 

從以上消息看來,顯然駐美軍事代表團與國防部遠甚於與外交部的關係,這點可從NOWnews報稱[就連國防部副部長張良任今年底赴美時,都還不知情]證之。當藍營軍系立委大作文章後,國防部事後竟作如此解釋在組織架構上,駐美軍事代表團軍事協調組組長下,分別有陸、海、空軍一位上校,過去稱為「小組長」,也就是所謂的「武官」,但因外交體系裡只有組長、秘書的稱謂,為求一致,將「武官」的稱呼改為「秘書」,也就是在內部裡進行稱謂上的調整,對功能的運作沒有任何影響。

這種說辭連香港的明報都騙不過: 駐美「武官」編制已有近百年歷史,自美台有邦交始就設立,台灣是由陸海空三軍各一名上校擔任。由於武官身分具有主權象徵,自1979年中美建交後,台灣在美方壓力下,將「武官」改為「小組長」,但英文名稱仍維持「武官」也一直被視為美台關係友好的重要指標

美國是我國最有力最主要的外交盟友,台海安全議題更是台美關係核心所在,然而我國駐美軍事代表團武官遭降一事不但「三軍司令部」均不知情(見前述聯合報連結一),國防部副部長亦不知情,能讓國內的國防部對駐美軍事代表團的人事處於完全狀況外者,豈是區區奉行休兵的外交部敢介入干涉? 遠在美國華府的軍事職處,又哪裡是不買潛艇的國防部所欲影響? 駐美軍事代表團團長副團長,又如何敢不報國內而擅自更動體系,乃至不惜欺騙赴美訪視的國防部副部長? 

而能同時隱瞞外交和國防,指揮駐美軍事團,又能令相關單位部會低調乃至不惜自圓其說企圖掩耳盜鈴者,除總統外,孰令致之?

如三軍有自奪軍榮的統帥至斯,令國民有自貶國格的總統若此,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