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陳菊訪中的急促策略

看了一些對陳菊訪中的意見,有一種感覺是民進黨欠缺在策略應對上過去在長扁時期(這時期也是民進黨還沒四分五裂,各家沒有子弟兵的時期)的一種精緻度與精準度:策略的預期結果看得不夠遠,應對的周全性也想得不夠完整全面而得體(仔細想一想,陳菊的「我們中央政府馬總統」,效果可能跟當年李登輝時期郭婉容當經濟部長時,在亞銀年會唱中國國歌的時候雙手交叉在胸前說要維持中華民國尊嚴有異曲同工之妙)。

民進黨基於一個以民主進步為自許的政黨,在與中國接觸的時候更應該謹慎自己是與「中國」 還是「中共」接觸,這兩個差一個字就差很多。如果要與中國對談,那麼在何種場合、組織、議題、及見面人員的互動上才有超越黨對黨對談格局的發展(而不是自爽)空間?我想具有中國目前無法提之與台灣相對的「公民性」,才是民進黨最重要應把持住的原則,要小心不要被中國的寡頭權力邏輯給不知不覺收編了。

我從來不懷疑陳菊的台獨立場,但光是立場對,在價值與策略上如果不好好堅定思考跟精準運用,其結果就會像一些網路上自稱的台獨部落客用明代理學儒家的想法要阿扁學盧武鉉自殺來維持尊嚴一樣荒謬。

曹長青從右派提出來對陳菊訪中的批判,很值得讓陷在藍綠功防戰與簡化框架思維論述的我們,好好思考對中國霸權壓境滲透懷柔的台灣智慧及原則應是什麼。

(本文摘自: http://funp.com/t973224)


(自行補充)

曹長青對陳菊訪中的評論和上述的推推討論發言,都非常精準的補足民進黨盲點,而這個盲點在於:和中國交手時,太過於著重回擊馬政權/國民黨/媒體的內部陳述,欠缺綜觀全局的高度。


以陳菊訪中而言,台灣一個地方首長推銷運動會的訪問,其國際能見度有限,會強烈注意的只有中國和台灣這兩國,台灣的黨政媒三者樂得旁觀台派再次意見不一,因此主控權明顯落入中國手裡。而中共政權向來高度利用「北京」這個城市獨具的政治意涵來大作文章,無論是內政(接見文革紅衛兵)還是外交(尼克森訪問)皆然。當中國對陳菊擺出歡迎的姿態,實際上是為了曹文說的「台獨朝拜」假象再次得手而竊喜。


此外,民進黨除了找出幾個小處(未持台胞證入境、稱馬為總統等)作文章堵國民黨的嘴,實際上並未証明這件事對台灣有著關鍵性的正面影響。陳菊說是為了推銷高雄世運,但放著日本澳洲此類有運動風氣也有出國餘裕的國家不去,卻堅持先去消費能力有限的中國推銷,擺明是政治考量優於經濟考量。說白了,縱使陳菊訪中是民進黨瓜分國民黨壟斷的對中政策的第一步,以民進黨近來的無頭蒼蠅表現水準,也不能保證台灣能自其中獲益。


面對還算有效說服十幾億人口接受統治的中共政權,只需要說服兩千多萬人口的民進黨應該把腦子和脊椎拿出來用了。

沒有留言: